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详细 新闻动态

<舌尖上的中国>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2012-07-05 15:57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历时13个月拍摄完成,这也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摄制组行走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位剪辑师剪辑完成。

 

编辑本段业内评析

  找寻对中国美食认同的交集点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文化角度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

 

  《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更没有“厨艺大赛”,有的是手工挖莲藕、两小时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0多岁吉林“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正是因为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4]

 

  文案创作运用

 

  该片的宣传负责人表示这个文案是经过陈晓卿一遍又一遍的删改最终成型。《舌尖上的中国》的文案创作,事实上也是使用了国际纪录片的基本创作习惯。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就大量采用了这样的叙述方式,比如说第一集中的“鱼把头”已经70多岁了,他这次带领大家到冰面上捕鱼,他到底能不能打到鱼呢?正当观众看着渔网被慢慢拉上来的时候,此时镜头一转又跳到其他地方,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个悬念,要接着把后面的故事看完。魏克然还说:“先要有想法,然后再要有图片,最后是文本,就像DNA曲折的螺旋上升。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怎样曲折你的故事。这才是最关键的!这一点实际上和电影制作类似,你所做的是把好莱坞和新闻进行混合,或者说是平衡。就像中国的‘阴阳’。”

 

  《舌尖上的中国》它之所以能够吸引眼球,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方面是它并不是单纯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它是把美食当做一个媒介,通过这个普通的媒介找到与这个媒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说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都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片子表达出来。[4]

 

编辑本段主题推介会

  2012年4月2日,在戛纳电视节期间,央视纪录频道主题推介会上播放了《舌尖上的中国》《南海Ⅰ号》《故宫100》《丝路》和《工程奇迹》5部纪录频道原创大片,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充满活力的中国。

 

  在推介会现场,法国纪录片公司的卡特琳娜女士看完《舌尖上的中国》和《故宫100》的片花后称赞说,片子精彩,质量很高,具备世界水平,她有意购买。[5]

 

编辑本段完美收官

  导演陈晓卿表示“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真诚是艺术

《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6张)

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得到一致好评的“秘诀”。[6-7]

 

  2012年5月22日,该片在播出最后一集《我们的田野》后完美收官。很多观众表示,短短7集显然没有过足瘾,很多故事似乎没有讲完。对此,导演陈晓卿表示,“纪录片生产有它的规律,要按季度来推,这季完了,我们很快会做第二季,还会有第三季。”[8]

 

  《舌尖上的中国》将会在年底开始拍摄第二季,《舌尖上的小吃》届时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小吃”或许将成为片中主角。

 

编辑本段海报涉嫌侵权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大火,而网上流传的《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也十分有创意,远看为一双筷子夹着一块“腊肉”,近看发现“腊肉”其实是一幅山水画。

 

  然后,2012年6月,有网友发现这片“腊肉”与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美协主席许钦松的山水画很像,并质疑《舌尖上的中国》涉嫌侵权。为此,海报作者张发财在微博中回应,称在被媒体报道之前就已发现自己的失误并积极地联系许钦松,可是一直没有得到回复。他表示一定会向许钦松当面致歉处理此事,并对此事对央视造成困扰表示抱歉。

山水画是从网上搜来的

  张发财称,“2012年2月,受朋友委托,我为《舌尖上的中国》设计了一幅海报,因为时间比较赶,当晚我想好了用筷子和山水画结合的创意,在网上搜了一大堆山水国画的古画,从中筛选了一张进行调整使用,第二天上午弄好给朋友。”张发财表示,在5月31日前,自己一直以为海报选用的是古人的古画,并没有考虑使用版权的问题,但当晚在朋友的提醒下搜索发现自己借用的“居然是当代知名画家许钦松先生的画作《岭云带雨》”。张发财称,为《舌尖上的中国》设计海报纯属帮忙,未收取任何费用,所以并无版权购买的预算,“此次失误是由于本人没深入确认网络图片的来源造成的。”记者仔细比对,发现《舌尖上的中国》海报与《岭云带雨》局部的确几乎完全一致,只是在颜色的处理上将山水的水墨变成了腊肉的朱红色。

许画家未怒反高兴

  《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立刻有广州记者发现,这片“腊肉”似曾相识,和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美协主席许钦松的山水画有点像。立即与画家许钦松联系并发去相关图片,许钦松确认海报确是自己山水画《岭云带雨》的画面,只是在颜色处理上,黑白的水墨变成了朱红色,层峦起伏的山峰变成了腊肉的瘦肉部分,平静无波的水面则是肥肉部分,仍保留了水面上的一叶小舟。得知此事的许钦松并未动怒,反而挺高兴,因为自己的作品通过《舌尖上的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但他指出,央视和海报设计者并没有和他联系过,使用前没有征求他的同意。

设计者希望当面致歉

  据张发财所述,“发现我的严重疏忽后,当晚立即联系了所有能与许先生有关联的朋友,在6月1日上午要到了许先生的手机号码,并在上午的11时13分给许先生发送了一条短信致歉,告知了许先生我的错误,并希望能飞到广州协商版权费用的事宜,由于一直没有得到回复,我又于6月2日、3日拨打许先生的手机,但一直无人接听。”所幸,最近一直忙于画展的许钦松在3日22时42分回复了短信。张发财说:“非常感谢许先生回复。老实讲,这几天我过得很忐忑,许先生的短信让我感受到了他宽阔的胸怀。让身为设计师、一直反对侵犯版权行为的我,感到无比惭愧!”

网友评版权意识薄弱

  张发财迅速道歉认错的坦诚态度赢得赞声一片。不过,虽然张发财一再声明自己对侵权行为很不齿,但仍有不少网友对他的解释并不买账:“这种风格的画儿看着真不像古人古画,搞设计的应该对美术史有些了解吧?就算是无意的,归根结底,还是版权意识不强。”律师认为,无论蓄意与否,制作方涉嫌侵犯了许钦松的署名权、修改权以及保持作品完整性的权利。

 

  或许版权意识不强,并不是张发财一个设计师的问题,《让子弹飞》,《非诚勿扰》等知名国产影片的海报都曾被指称抄袭或模仿。中央美院的肖勇教授坦言:“我国是文化创意产业较弱的国家,电影海报抄袭只是冰山一角。我国不乏设计人才,但如果不能给他们成长的时间和土壤,就很容易让他们走捷径。”或许这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至少,希望它能成为中国设计人版权意识成长的一个注脚。[9]

 

编辑本段同名图书面世

  日前,图书版《舌尖上的中国》举行了新书首发式。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引发了超乎制作单位预期的社会关注和收视效果。光明日报出版社联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凤凰联动传媒公司,在中央电视台认同和出版授权下,适时将该纪录片出版成书。该书以“自然经手,文化过喉;舌品天下,胃知乡愁”为主题,将使读者能够伴着书香从历史、现实、人情世故中找寻中国美食。

 

  光明出版社社长朱庆说,出版方以超乎寻常的效率制定了图书编撰、出版、发行方案,“5月31日拿到纪录片播出解说词、6月1日完成视频截图和插图挑选、6月3日完成书稿编撰和美文选编、6月7日完成排版设计,6月8日完成三审三校,6月11日下厂付印。”据悉,该书目前收到的订单已有20万册。

 

  《舌尖上的中国》图书版封面,还是经典的腊肉江山图。目录则是将7集纪录片中出现的美食以8个地域划分,书中内容是纪录片中的解说词,并配以纪录片中的美食照片。该书在完整呈现整部纪录片的基础上,提供了主要食材的产地、选购标准、营养价值、保健功效、烹饪方法等资料,并收录了梁实秋的《笋》、唐鲁孙的《吃饺子杂谈》、汪曾祺的《豆腐》等名家散文。

 

  图书版的特殊之处在于,对纪录片中每样美食的制作方法、用料和工艺都有所记载,让看过纪录片,对其中美食跃跃欲试的观众,拿着书就可以独立操作。据了解,《舌尖上的中国》还将陆续推出中文繁体字版、日文版、韩文版、英文版和法文版,预计将在今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法兰克福书展上亮相。

客服中心

   更多的音频服务

   联系我们的客服

客服Q Q
节假日不休息
 
Close